电影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调剂品”,经典电影也是层出不穷,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印度电影《3 idiots》,中文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没有之一。作为儿童节电影专题系列,这个电影也给教育和人生提出了很多思考。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
这部影片集合了青春、校园、幽默、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因素,并以诙谐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泪水,悬疑推理中反思各种社会和人性问题,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下个定义,那就是:披着搞笑外衣的鸡汤励志歌舞大片。
歌舞升平
熟悉印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电影最少不了的就是随时随地可能冒出来的精彩华丽的歌舞,虽然这些歌舞质量也许并不差,但总是游离在剧情之外,而且观众被套路久了,自然就有了审美疲劳。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自然也少不了歌舞这个独特的印度电影因素,但影片中的几段歌舞都能配合剧情,拿捏的恰到好处,节奏欢快,浪漫至极。而且影片为了迎合市场,拍摄时多采用运动镜头,对民族音乐和舞蹈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编和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教育之痛
影片以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的深层思考有很多,这也是儿童节系列电影着重关注的地方,例如:
第一,填鸭式教育。
这在电影剧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主人公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有想法,敢实践,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而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绰号“消音器”的查尔图的不满,而事实上,查尔图却代表了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大多数人:学习、背诵、遵从、考试、拿高分……大家就像一只只张开嘴的鸭子,不停的被填入各种各样的知识,至于学习是否出于热爱,过程是否有独立思考精神,结果是否学以致用,恐怕关心的人寥寥无几。
第二,因材施教。
影片中的校长,只关心学校排名和分数,对新技术,新发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落后生更是讽刺打压,不留情面;男二法罕,明明心底渴望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却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念工程,一直徘徊在及格的边缘。
套用本山大爷小品中的台词:学习中,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心中所爱,却要受制于人,没有选择权;更悲哀的是,当生活给了我们选择权的时候,我们却迷茫彷徨,不知道心中所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棱镜,我们的本领和才华并不都是在一个面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和自己要善于发现我们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优点和闪光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每一个人才能发光发亮,熠熠生辉。
第三:教育的本质。
可以说,不一样的世界,一样的父母,每个国家的父母,都不遗余力的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如影片中法罕的父亲,唯一的空调也要装在儿子的房间,拉贾的家庭,即使一贫如洗,也要让儿子读最好的大学;买学区房,如北京海淀,如上一篇推文介绍的《起跑线》;请家校;上补习班……可是,家长们付出了这么多,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国内情况也差不多:我们随波逐流的跟着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脚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升职加薪,从没有走进过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导致很多毕业生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和大家一起读书而已,既然大家都说上大学好好,那我也上大学,仅此而已。
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吸取足够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能从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
就如同影片的中的兰彻,对机械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和天赋,学以致用,幸福异常。
第四,教育的功利性。
影片中最大的转折恐怕就是法罕和拉贾在查尔图的带领下,千辛万苦找到兰彻后,却发现眼前人“改头换面”了:真正的兰彻出身于名门望族,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学历而已,周围的人关注的也只是墙上挂着的那张毕业照而已,至于是谁读的书,读了多少,读的怎样,没有人关注;影片中除了“冒名兰彻”,以查尔图为首的其他人读书的目的也是一样:上好学校,找好工作,买豪宅名车,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在这里,笔者不是完全批判学习功利性,因为从另一个方面讲,功利心可以督促你更加发奋和上进,取得更好的成就,但是如果既有功利心,又有喜爱之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要什么,不是更好吗?
人性之殇
影片中也有一些地方,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一些弱点,在此也简单说说,例如:
第一,财富和快乐。
查尔图是电影故事的“导火索”,也是电影里一个反面角色的典型:他学习很用功,做事情也很刻苦,为了增加记忆力,甚至药不离手,最后成了诺克基大公司的副总裁,在世人眼中也算是功成名就。
他“死读书,读死书”,在演讲中出丑引人发笑;他问路只知道问人家识不识字,高分低能;他关注豪宅名车,用钱衡量一切,精神卑微……可以说,查尔图是一个不好不坏,搞笑悲情的角色,一个现代青年的悲剧缩影。
而兰彻,就是他的反面:出身卑微,却聪明好学;坚持心中所爱,追求卓越;对待朋友,重情重义;学以致用,不问西东,乐观向上……可以说,兰彻是每个人心中的“白月光”,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代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羡慕嫉妒恨。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对笔者触动很深:期末考试,拉贾和法罕是倒数第一第二,他们没有找到兰彻的名字,感觉很难过,可当知道兰彻考了第一名后,就更难过了,旁边台词是:“我们上了社会的第一课,你朋友没有及格,你感觉很早;你的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啊:我们从不去羡慕嫉恨那些离我们很远的人,但是当我们身边人的成就高于我们时,我们就会非常不服气,不舒服。
第三,宗教是非。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电影中学生们为了企求考试成绩合格,也求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在米叔的另一部电影中《我的个神啊》,对宗教的讽刺更为明显和大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是到达成功彼岸的唯一钥匙。
第四,脆弱的心。
“All iswell”是电影中重要的存在,出现在几个重要的节点,特别是影片最后,当兰彻他们历尽千辛,接生出了婴儿之后,婴儿却没有哭,这时想必所有观众都揪着心,当婴儿听到“All is well”踢了兰彻一脚的时候,我像电影中的所有人一样,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心很脆弱,你要学会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一切顺利)”。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安抚下,有一颗温柔、善良和强大的心。
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其他至理名言,例如:
死记硬背或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总是担心明天,又怎能把握好今天。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别人的风言风语都是浮云,早晚都会过去的,你别拿自己的幸福开玩笑。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着你跑。大家可以多看几遍,慢慢体会。家长们也请在观影的同时,想想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生活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被生活所左右?
最后,再说说演员演技吧:阿米尔汗被称为印度的阿汤哥,演技自然无可非议,特别是在这部电影中,他以高龄出演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竟然毫无违和感,特别是一些挠头、吐舌头、眨眼睛的小动作,非常可爱,还有笑起来的时候,纯真到不行。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米叔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看看《预见未来》,《摔跤吧,爸爸》,在这些电影中,米叔的硬汉形象也没有丝毫不适,演员的演技、可塑性和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查尔图的扮演者刻画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基本达到了电影需要的全部效果,也是电影成功的功臣;法罕、拉贾和院长等人选角和演技也很贴合人物形象,表演也很到位。
如果硬要说电影的确定,那就是:男主个子矮,女主有些老。
总之,这是一部适合各种人群,反应了很多问题,值得一刷再刷的好电影。
关键词: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