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住建部网站消息,近期,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及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进行了调查并发布通报。通报指,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湖北、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配合有关部门跟踪指导做好项目整改。

这两个被点名的项目都很高大,荆州的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曾号称是“全球最大关公像,耗资15亿”;独山县的水司楼,“建筑高达99.9米,投资高达2.56亿元”。不过,它们的真实状况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前者,已被曝光出现地基沉降问题,其所在的关公义园也经营不景气;后者,已停工2年多,不仅沦为一座超大型烂尾楼,更成为独山县巨额债务堆砌起来的形象工程的典型代表。

两大项目被通报存在“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更多是从文化、环境等层面来评价的。而从建设程序上讲,它们本不应该出现。如,水司楼的背后对应的是地方的大肆举债,它的建设本就有违地方财政的合理使用原则。如果对于地方财政的监督落到实处,该有的决策程序被遵循,这样劳民伤财、破坏自然风貌的形象工程,不可能如此轻易出现。又如巨型关公雕像,今年7月媒体报道,关公雕像并未得到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许可。2019年8月被荆州市城管委下发整改函件,又称其为“违法建设”。据此而言,关公雕像很可能是违规上马的。

不难看出,事后被指存在诸多问题的项目,其实在一开始就是问题重重,它们的建设都建立在突破既有程序和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假设,若当初相应的程序规定能够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它们不至于走到如今这一步。因此,这类事件的整改,不应该止于对问题建筑的处理,也更应该包括严肃的责任追究。像独山巨型关公雕像的疑似违规上马,到底是谁拍板的,其背后又涉及哪些程序和规则的失守,这些都应该有一本明白帐。唯如此,方能以儆效尤。

通报要求,各地要举一反三,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发现苗头问题及时干预、纠正,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如,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和设计要求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设计方案;建立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相关情况报告住建部。这其实就是对程序和预防机制的强调,是对症下药。但是,像这样被定位为“文化地标”的大型工程,往往被地方寄托厚望,它们的上马要么有地方政府直接参与,要么有地方政府“背书”。如何防止地方上的重视形成对程序和规定的“碾压”之势,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某个项目的审批问题,本质上涉及的,是地方权力的监督问题,其复杂性不容低估。

说到底,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自然景观风貌,只是所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可能带来的后果影响之一。不管是以何种名义建设,要有效降低地方项目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风险,归根结底是要从源头上彻底减少形象工程产生的可能性,将其背后的决策权关进笼子。因此,对于住建部的通报,不能仅仅看到其在文化和环境层面的警示意义,而更要意识到强化权力约束和监督重要性。唯有彻底告别权力乱为,无视程序、不顾忌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的形象工程才能有效杜绝。

关键词: 关公 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