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期待!李刚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他的欣喜源自宁夏科技厅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中的一项措施——2021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含联合基金单位一般项目)实施“包干制”管理。

“以前项目实行‘预算制’,要求科研人员在课题还没开始前就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支出进行详细测算,并编制不同科目的预算明细。钱计划花在哪、怎么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使用,但执行过程中往往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调整,这个程序很麻烦。”这位担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微生物组组长的年轻人坦言。

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以激励为导向。在新一轮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中,宁夏力求为科研项目管理“做减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经费再也不用编制科目预算明细了

“青年科研人员是申报和实施基金项目的主力军,但因经验不足导致经费预算不科学,容易出现调整现象,恰恰这个调整过程,耗时耗力。”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小军一语中的。

有件事让他记忆犹新。

几年前,宁夏农科院一位青年硕士申报并获批了一个5万元经费的自治区级自然基金项目,因申报时考虑不太周全,项目实施中经费支出的实际需求与原预算偏差较大。为了确保项目顺利结题,他一年内两次提交申请要调整经费使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很苦恼,也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李刚太理解这种心情了:“人等着做实验呢,但这个申请批不下来,经费就没法用,科研人员内心的焦躁可想而知。”

实行“包干制”后,所有藩篱都被打破。

“所谓‘包干’,就是对项目实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和经费支出负面清单制,无需编制经费预算,不设科目比例限制,项目经费支出由项目主持人根据实际科研需要、研究人员贡献大小和相关薪酬标准自主确定。”宁夏科技厅规划与基础研究处处长杨国荣说。

她解释道,“包干制”确定了经费总额,但无需编制科目预算明细,科研人员可根据实际经费需求按规定使用和列支,从而把更多精力从繁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科研当中,由此释放了创新活力。

项目结余资金,两年内留归项目组

另外,“包干制”项目验收(结题)时,可按照科研经费支出科目编制决算,经承担单位审核后,由宁夏科技厅一次性综合验收(结题)。

尤其让科研人员兴奋的是,项目结余资金两年内可留归项目组,用于后续研究活动直接支出或由承担单位统筹用于科研活动直接支出,两年内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梁小军指出,以前的预算管理方式缺乏弹性,不符合科研工作不断变化、探索未知的现实情况,增加了科研人员负担。此次改革直中要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9岁的李刚去年申请获批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正好赶上这一政策“红利”。

艰难梭菌的感染在西北地区研究尚少,在宁夏更是空白。它是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或医疗相关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宁夏的感染特点、分子分型、传播途径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李刚的研究将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

“机制更灵活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性更大。不受诸多细枝末节干扰,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精力专心搞研究。”李刚说。

“宁夏这一举措彰显了科技管理部门主动作为、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杨国荣表示。

用她的话说,这是给了科研人员最大的信任、最活的权利,让他们能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地干科研,从而激发创新活力。

只有放得开,才能管得住、服务好

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这是宁夏基础科学研究多年来面临的短板之一,与研究投入少、项目小而散、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一道让科技管理部门挠头。

培养和稳定一支基础研究队伍,是万事之基,更是当务之急。

2020年9月14日,宁夏科技厅印发《关于深化自治区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通知》,从项目立项评审、财政资金配置、项目储备机制3大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

只有放得开,才能管得住、服务好。此次实施科技项目“包干制”管理,便是宁夏其中一个突破。

统计显示,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84项,其中实施“包干制”管理的项目556项,占立项总数的95.2%;财政支持经费3478.2万元,占财政支持总经费的76.2%。

当然,监督从来都没有缺位。

在每个科研人员都会签名的《科研诚信承诺书》中,记者看到如下内容:“如有违反,愿接受项目主管部门作出的各项处理决定,包括停拨、核减或追回经费,取消一定期限宁夏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资格,记入科研诚信失信行为数据库及‘信用—宁夏’平台数据库等。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依党纪政纪或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下一步,宁夏科技厅将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继续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让科研人员创新动能持续激发。(王迎霞 何徽 孙岩)

关键词: 编制科目预算明细 宁夏 科研资金 包干制